历城巡抚衙门后院,酒菜上桌,很标准的四菜一汤,两荤两素。宾客双方意见相合,相互吹捧恭维,一片融洽气氛中敲定一些事情。
而此时的宣大总督驻地所在阳和口,正进行着一场例行动员与即将举行的会议。
大同镇总兵、征西前将军周尚文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在这个例行秋防的时间里,依旧驻扎在长城前线,防备俺答可能发起的进攻,更要策划焚烧草原、断鞑骑草料的例行军事活动。
秋后天高气爽,边塞各镇都有派小股骁骑出塞,放火焚烧草原的传统。将长城北二百里范围内的一切可供战马食用的枯草烧干净,增加鞑骑进攻的成本,也有驱散闲散牧民的效果。
边塞就这样,你不驱散那些牧民,那些人扎根下来就成了牛皮癣。
长城南北范围内的降雨充沛,虽然以丘陵地形为主,可降雨比更北的草原要多得多。长城修建地址的选择首要条件不是地形,而是降雨线。长城就是一条分割线,南端是年平均降雨量二百毫米,北端就不行了。
降雨充沛与否直接决定农业收成,如果长城北降雨充沛适合农耕,那长城一定会往北推。只要地理适合农耕,那就能站稳脚。
长城的修建是充满曲折的,不能说老祖宗多聪明,能判断出年均降雨。这是无数战争、尸骨堆砌出来的长城。太北,因农耕出产跟不上战争消耗,被人打回来;太南,敌人占据降雨充沛之地而强盛起来,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打下、收复。
所以不断的拉锯战中,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一代代尸骨铺彻下来,修建出又不断的改迁的现有长城,就那么神奇的成为了一道降雨分割线。
而这场拉锯战的胜利者,不言而喻。
决定长城修建地址的主要原因是降雨分割线,其次就是地势,根据地势变迁进行合理的布局,最大化的减少防守面积、增加单位防御点内的守军密度,种种选择为的就是降低防守成本和防守效率。
而老将周尚文,在此时的九边将士、边民、中枢看来,就是一道活着的长城。
周尚文,字彦章。西安后卫人,世袭从三品指挥同知。十六岁袭职时,就率几十骁骑屡屡出塞作战。
正德五年,安化王朱置鐇反叛时,周尚文守卫黄河渡口,假意参与反叛,一举擒获叛官丁广等,使得叛军混乱、惊慌,没能卷起雪球就被攻灭。
经众人推举,周尚文担任西安后卫卫掌印。后因御史刘天和弹劾镇守太监廖堂失败,周尚文受株连下狱。周尚文被拷打用刑,逼他招供刘天和罪行,周尚文始终不承认刘天和有罪,很久后才获释。
在这里请记住刘天和这个湖北麻城人,这人两年前病死,死前是兵部尚书、提督京营,赠少保,谥号庄襄。和所有崇祯朝以前的兵部尚书一样,刘天和在地方上也有嫡系部队支持。而他的嫡系部队,就是大明西北边军集团。
他这个兵部尚书保证西北边军集团的利益,再向中枢保证能控制住西北边军集团,这就是一个兵部尚书的最根本任职要求。
而一个有谥号的兵部尚书,在崇祯朝以前的兵部尚书,都是大明最牛兵部尚书之一,每一个人,都能称之为传奇,是与同时代无数同辈、后辈人竞争爬上来的,更经历过战争洗练。
很显然,周尚文与刘天和的交情经历过牢狱磨练,是同生共死的文武结合例子。刘天和能坐到兵部尚书的位置上,这不是本人有能力就可以的,必须有强力军队支撑。而这个支撑者,就是周尚文。
那次牢狱之灾后,周尚文提拔为阶州即武都守备,任期满后升甘肃都指挥佥事,任甘肃游击将军。
嘉靖元年,改任宁夏参将,后升凉州武威副总兵,在多次在守边战斗中负伤。俺答之兄吉囊数次踏冰入侵,周尚文筑边墙一百二十里,并以水浇之,冰滑不能上城墙,冰化时令士卒用长竿铁钩守在城墙上,钩杀渡河来犯者。
嘉靖九年,周尚文被升为正二品都督佥事,任宁夏总兵官。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王琼督陕西三边军务,主修边墙,周尚文亲自监工。他还疏浚水渠,开垦屯田,使得当地军民受益不浅。
不久,鞑靼劫掠朵干都司即青海,经过宁夏。巡抚杨志学建议发兵作战,周尚文不同意出兵野战,被劾免职。硬抗督抚不合时宜的军令,这就是周尚文的威望、性格所在。许久后,周尚文被起用为山西副总兵。
嘉靖十六年,吉囊率四万骑兵从偏头关来犯,周尚文与其子周君佐转战三百里,将其击退,周尚文及二子都受重伤。朝廷赏银币劳军,因功升延绥镇总兵官。
延绥镇就是榆林镇,就如前面说的那样,长城防线是不断因为降雨而拉锯形成的。延绥镇就是典型例子,延绥镇,顾名思义,是延安、绥德两地的合称,明初时延绥镇就在这两个地方之间。
后来向北推,推到了榆林,这才站稳脚。榆林名字的来源,就是蒙恬军团种植的榆树边林。故而延绥镇是官方名字,民间都称之为榆林镇。
最典型的就是榆林镇的长城布局,榆林镇南与米脂县交接的银川关是一条东西交错的长城;而榆林镇北又修了一道红山口长城,整个榆林城被长城环绕。这段长城以北,就是富饶的河套套中平原,实在是守不住,才退到了榆林。
嘉靖十九年三月,吉囊扰延绥,大肆抢掠而退。九月,扰固原,周尚文率众败之于黑水苑,吉囊幼子十王阵亡。不久,升周尚文为从一品都督同知。
嘉靖二十一年,周尚文被推荐为东官厅听征总兵官兼佥事后府都事。当时严嵩为礼部尚书,其子严世蕃官后府都事,骄横无常,周尚文当面叱责,严氏父子对他恨之入骨,百般寻衅。
佥事后府都事,这六个字解释起来是这样的,即后军都督府佥事,掌事,分管实际工作。
双方矛盾很大,嘉靖也为难。只能在当年秋,调周尚文为总兵官镇守大同,但与巡抚赵锦不和,一再要求告老,嘉靖不许,转手将赵锦调为甘肃巡抚。
嘉靖二十三年,俺答与一帮侄儿盟誓,率数万骑兵犯大同前卫,周尚文与之激战于黑山,杀吉囊儿子,俺答的侄儿满汗歹,因此功,周尚文晋升为右都督。
当时,总督翁万达与周尚文商议修筑长城,自宣府镇西边阳和口,东至大同开山口,长约二百多里,由周尚文带领士卒完成。
期间周尚文又增加了阳和以西至山西丫角口段,共四百余里,修筑敌台一千多个,再次向北推进防线,开垦屯田四万余顷,增添守兵一万三千多人。这一大举措,尤其是四万余顷军田的开垦,让嘉靖十分高兴,嘉奖,升周尚文为左都督,加太子太保,荫子锦衣世千户。
四万余顷军田,这还只是报上去的,这么大的事情,周尚文再清廉,也要满足下面人。所以这个四万余顷,只会多不会少,不可能弄虚作假。因为宣大多出四万余顷军田,就意味着中枢给宣大的补助会降低。
如果弄虚作假,无异于饿着肚皮赚吆喝。别说周尚文,换徐达到宣大,都镇压不住下面饿肚子的军士。
而这四万余顷军田,则是周尚文解决宣大军队温饱的唯一手段所在。过去几年中,大同镇守军不断哗变、叛乱,原因就是中枢财政吃紧,裁剪军费所导致。
跟周尚文的大手笔比起来,登州卫的卫东开荒计划经过一年时间,各家才弄出一千顷出头,实在是有些小家子气。
从周尚文的升迁中,可以看出很多问题。那就是边塞军将的升迁,相对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个军将的升迁,军功固然重要,可你的出身、屡历也很重要。
周尚文是典型的卫所高官世职勋贵体系,还是典型的边军武臣体系,所以他升官就有些困难。
而赵期昌呢?世袭小旗连官都算不上,又能算是腹心卫所出身,与周尚文的勋贵体系比起来一个天,一个地,都是卫所出来的,可中枢看你的标准就不一样。
边塞军功多,就显得有些不值钱;否则与内地一个评功标准,那大明的军界就会彻底落入边军体系。所以升官最快的是京营,其次是漕运,再次才是边军和内地守军。
内地守军军功少,基本上逢功必升,用来牵制边军体系,和边军出身的将领抢坑位;边军军功多,敌人也强,风险大,所以将领夭折率较高,勉强与内地将领维持平衡的提拔、补充率。
而漕运、京营,基本上干满任期就会升,下放更有例行升一级的好传统,这就是中枢控制兵权的手段所在。
其中,从二品就是一道大坎儿,迈过去,基本上属于兵部挂号的人物。混的再差,只要不作死,都能混到总兵一级。
本职品级高低,这时候还能影响实职;万历后期开始,基本上就乱套了,卫所军官集体堕化,辽东大败武官集体被收割人头发生大断层,升官的体系直接就是守备、都司、游击、参将这一类没有确定品级,不归属制官体系的一套。
闹出的笑话不少,比如本职六品百户,却干总兵差事的例子都有。民间都在笑话朝廷、军将遗忘了老祖宗升官的规矩。这怎么说呢?相当于军衔上尉的家伙,当着军区司令。
而赵期昌无比看重的从二品门槛儿,就相当于大校与少将的差别。迈过去,哪怕今后被打下去,那所有军将看你的目光都不同。
而此时的周尚文并不在阳和口,而是派自己器重的壮年军官马芳来阳和口,参加一次陕西总督曾铣与宣大总督翁万达联合商讨的战术改革会议。
而曾铣、翁万达自然不会参加这种类似讲座的会议,双方都派了核心军将来参加这场会议。曾铣派心腹爱将李珍过来讲学、传授陕西三镇的先进战术,用意很明显,就是借此时朝野舆论热议并支持的复套战事,以及陕西三镇即民间的秦军之前的接连胜利摆出一副我比你厉害,但我会教你的姿态。
并有以此次讲学,确立复套战事指挥权的潜在用意。
宣大方面,翁万达不想这个节骨眼与曾铣闹矛盾,这个老人生病了,正忙着退休手续,没心思去争强好胜。就顺着曾铣的心思,选拔军中有志军士千余人,以大同巡按御史胡宗宪为主,大同参将麻禄为辅,主持这次向秦军学习战术的会议。
周尚文也诡异的离开阳和口,派出自己器重的马芳前来参加学习会议,这场由陕西参将、秦军序列有名的骁将李珍主持的会议。
周尚文出身陕西三镇,也属于秦军派系。而他之后,李珍这两年势头猛烈,军中以‘小彦章’称呼,即周尚文第二。
而背井离乡,如丧家之犬的李虎臣之子,李赞在大同镇当军。因为识字,世职百户,本人又有勇力,在今年大同军队哗变中,胡宗宪单骑入营进行说服、镇压。李赞以军士身份拱卫胡宗宪,被提拔为队官。
受胡宗宪赏识,李赞便以队官身份参与了这次会议。
而这场会议中,陕西三镇、宣大、山西三镇双方出动的都是中生代精锐,这批人将是十年后、二十年后的九边文武领袖。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批人顺利成长。
就连梁梦龙,也以幕僚的身份参与了这场会议,负责讲解秦军新式火器。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