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顶点小说 > 抗日之火力不足 > 第227章 中德经济联盟
 
这是一个明媚的周日,赵新新在昆明的那个小小的院子里,给王小丫和小叶子剪头发。

王小丫已经剪完了,正在和野火,王胖子一起在院子外面平整一小块土地,这一小片土地能种些嫩嫩的小萝卜秧子,嘿嘿,王小丫最喜欢吃这种小菜了,想着就掉口水!

野火用锄头把土地上的灌木,野草和藤蔓先除去,然后和王胖子两个人将土地锄松,王小丫跟着他们后面将灌木的根拔出来,扔在旁边。

王胖子汗流浃背,他站直了,摸了摸自己的老腰,看着远处的林子说道,“老子今天才明白,在上古时期,天下土地分九等,今天鱼米之乡的江南一带,是第九等的地了?”

王小丫用纱手套的手腕部分,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滴,睁着大眼睛,好奇的问道,“胖叔,为啥?”

野火也好奇了,他停下,扶着锄头问胖子,“说说看,江南那么好的土地,怎么就是第九等土地了?”

胖子指着前面那片树林,说道,“问你们,用锄头我们挖出一个大树的树根,要挖多久时间?更不要说,铁器要到战国以后才有,铜器老百姓根本用不起。战国以前的很多农器,我估计都是木头做的,用木头挖树根,那绝对要了老命!”

王小丫的大眼睛眨了眨,说道,“胖叔,你的意思是,江南那时到处都是森林,老百姓很难开垦?所以,才是第九等的土地!”

王胖子笑着说,“小丫好聪明!对,我就是这个意思!”

野火也看了看那片林子,不由感慨道,“就算有铁锄头,要平整这片树林,那也是一个极大的体力劳动,没有劳动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真的很难开垦这样的土地啊!”

王胖子叹息道,“我们的老祖宗,真的勤劳,用手,用简单的工具,能将长江流域全部开垦成良田,这简直就是奇迹!”

远处,剪了短发,留着刘海的小叶子,拿着一个小小的工兵铲,一跳一跳的,跑来了,远远的就喊,“我来咯!我来咯!”

赵新新则左手提着一个大瓷壶,右手拿着五个竹节杯,跟着小叶子后面走了过来,远远的就喊,“来,过来喝杯茶!”

五个人,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说说笑笑的忙乎了一天,轮流劳动。傍晚时分,小叶子小心翼翼的将种子宝宝们埋进了土地,王小丫拎着一个小水桶,给每一个种下种子的地方,浇下一点水。

弄完,两个小丫头的脸上都有你的,野火拧干两块毛巾,递给两个小丫头,笑着问道,“累吗?”

王小丫笑着说,“不累,我等着小菜呢!”

小叶子举着小铲子,挺着小蛮腰,指着邻居家旁边的地,叫着,“好玩,下次我们再挖那一块!”

野火摸了摸小叶子的脑袋,笑着说道,“好啊!下次,我们一起来!”

黄老在院墙里面喊,“吃饭咯!”

一群人扛着农具,拎着桶子和茶壶,说着笑着回到院子。

晚饭后,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聊天,谈到了创造和享受,没想到王小丫说的很好,“不知道为什么?小叶子种菜的时候,我觉好有意思!劳动比玩有趣多了,看着自己平整的土地,有一种满足感!对,劳动有一种满足感!偷偷玩,玩的时候很愉快,可结束以后,总有一种心虚的感觉。”

王胖子在旁边,嘿嘿的笑着,“握草,这是基因觉醒了!”

黄老给胖子一下,说道,“在孩子面前,少说握草!”

胖子笑嘻嘻的说道,“好好好,注意注意!”

野火将茶杯放下,说道,“小丫,你长大了!你以后会有出息的。永远记住今天自己说的话,靠自己的双手,靠劳动,站在这片土地上!”

沈莹他们不在,这段时间沈莹带领工业部和外交部出差德国,讨论第三批援助的问题。

中国从战争结束以后,一直和德国政府签订了友好协议,帮助德国人民渡过战后最艰难的时刻。

中国是农业大国,从1939年沈莹就开始建设化肥,薄膜,大规模农具生产,派出水利建设兵团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同时在东北解放以后,在东北生产大型农业机械,得以开垦大量的田地,现在中国的粮食开始变得丰裕。

到1944年下半年,全国粮食大丰收,村里的粮仓都堆的装不下,各地都要新修粮仓,中国已经开始转向粮食出口国。

战争结束后的德国,粮食缺乏,社会动荡,加上战争赔款,民众生活无比困苦。

这时中国伸出了援手,中国和德国签订了一系列平等合约,其中分为三个最主要的协议:

首先,一项意义非凡的“教育换粮食”协议应运而生。根据此项协议,中国将慷慨地向德国输送大批宝贵的粮食资源,以解其燃眉之急;而作为回报,德国境内众多知名高校则会敞开知识的大门,倾囊相授,为来自中国的公派留学生提供海量优质且前沿的教育资源。

当沈莹及其团队首次提出这个创新构想时,他们惊讶地发现,那些正在中国从事研究工作的德国科学家们听闻此消息后,无不欢欣鼓舞。这些科学家们怀揣着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殷切期望,迅速行动起来,积极与德国政府的各个部门取得紧密联系,并全力以赴地推动该协议的落地实施。

对于当时正处于战后废墟中的德国而言,这项协议无疑犹如久旱逢甘霖般珍贵。因为在那个百废待兴的艰难时刻,国内四处皆是残垣断壁,经济复苏尚需时日,但教育资源却可以相对快速地整合并输出。所以,面对这样一个既能缓解国内民生困境又能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双赢方案,德国政府自然也是喜出望外,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二,中德两国展开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合作项目——双方联合研制大型发动机。此次合作涵盖了多种类型的发动机,其中不仅有传统的柴油机,还有先进的蒸汽轮机以及高效的燃气轮机。这种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充分体现了双方在技术研发与制造方面的优势互补。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共同研制,还延伸到了联合制造阶段。通过这样紧密的合作模式,使得双方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并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关于中国采买的德国制造部分,中国采取了一种创新且互利共赢的方式来支付相关的制造费用。中国以大量优质的轻工业等价产品作为交换,满足了德国市场对这类商品的巨大需求。要知道,此时的德国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各种物资相对匮乏,尤其是日常生活所需的轻工业产品更是供不应求。因此,来自中国的这些轻工业产品无疑给德国民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此外,这项合作还为大量德国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众多德国工人得以投身于与大型发动机制造相关的工作岗位之中,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努力付出,为项目的顺利推进贡献力量。而稳定的就业环境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增强了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可以说,中德联合研制大型发动机的合作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无论是在技术突破还是社会效益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项目第一阶段,主要是面向中国新建的大型电站,中国需要大量的高效大型发电机组,同样德国本身也需要,战争让这个国家同样缺乏基础能源设施。

三,中国对德基础建设投资。中国决定向德国派遣整整十万人规模的建设工人队伍。这批建设大军在中国已经建设了上百个大型项目,他们踏上了前往德国的征程。

要知道,此时的德国正面临着男性劳动力严重短缺的困境,城市、工厂以及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进展缓慢。而中国建设工人的到来,犹如一阵及时雨,给德国带来了希望之光。他们迅速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当中,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高效的执行力,让一座座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一间间工厂重新运转起来,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道路不断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援助并不仅仅局限于人力方面。中国还慷慨解囊,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支持,从建筑材料到机械设备,应有尽有。而且双方达成了一项创新协议:在项目完工后,中国所投入的人工和物资费用将以项目股份的形式予以抵扣。如此一来,中国实际上成为了这些项目的投资方之一,这种深度参与不仅有助于推动德国经济的快速复苏,更能刺激其本土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这场互助共赢的合作对于中国而言也是意义非凡。中国向德国援助的众多项目所需的各类物资,以及双方联合制造的各式各样的产品,无疑极大地刺激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活力。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企业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工人们加班加点辛勤劳作。这一局面不仅带动了整个产业链条的繁荣,更为广大民众创造了大量宝贵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可以说,通过此次跨国援助与合作,中德两国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书写了一段国际合作的佳话。

另外,中国向德国的各个企业的重建注入的人力和物力,在未来会变成股份,获得收益,这对两个国家都有帮助。

1947年1月12日,经过一年多的合作,德国经济开始渐渐复苏,中国的援助获得了德国政府的全面认同,双方再一次加深合作。。

沈莹及其团队此次前往德国,肩负着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中德双方将签署一份具有深远意义、时长长达十年之久的经济与科技联盟协议。这份协议所涵盖的内容广泛而深入,其中涉及到诸多关键领域及合作要点。

首先,该协议允许双方能够相互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活动,这无疑将为两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往来以及产业升级;其次,在关税方面也达成了重大突破,实行较低的关税政策,从而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促进货物自由流动,提高市场竞争力。

再者,教育科研领域也是本次协议的重点之一。双方高校得以开展紧密的联合研究项目,共享学术资源与科研成果,共同攻克全球性难题,培养顶尖人才。不仅如此,为保障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双方还郑重签署了专利保护协议,彼此尊重对方的知识产权,严厉打击侵权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创新环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人员交流方面,双方实现了互免签证待遇。这一举措极大地便利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无论是商务出行还是旅游观光都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有助于加深民间友谊,增进文化了解与融合。总之,这份综合性的协议对于加强中德两国间全方位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要知道,这份协议可是当前这一届德国政府所能签署的最顶级、最重要的协议了!之所以会如此特殊和关键,那是因为依据德国最新修订并生效的宪法规定,这个国家已经决定永久性地保持中立国地位,从此以后再也无法与其他任何国家或组织签订任何有关军事同盟方面的协议啦。这一重大决策无疑对德国未来的政治、外交以及国防战略产生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不仅意味着德国将会彻底告别过去那种参与国际军事联盟的模式,更显示出其在维护自身主权独立、和平稳定发展道路上所做出的坚定抉择。同时也向全世界宣告着德国对于和平解决争端、避免卷入不必要战争冲突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从1947年1月下旬开始,中德双方的贸易和人员往来暴增,中国的轻工业产品乘坐海轮前去德国,再分销进入西欧市场,而各种大型设备的整机或者零部件被运回,中国各个城市的火力发电厂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建,能源是一个国家的根骨,优秀的发电机组每节约百分之一的原料,对于国家而言,节约的成本那就是一个天量的金额。

这件事带来的结果就是,1947年年底,中国的发电量暴增,直接达到美国发电量的百分之五十。

同时,电力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炼钢,电解铝产业,中国的钢产品和铝产品开始对外销售,海运码头上一片繁忙的景象。

中国从旧日本获得的货轮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在黄老的启发下,中国和德国工程师联合设计了四种超大型海轮。

一种集装箱货轮,载重量达到五万吨,极限能够搭载3000个集装箱,采用低速二冲程柴油发动机,达到60000马力,燃油效率全球第一。

另外一种,是基于同样动力单元的五万吨滚装船舶,制造这种船舶是为了大型装备的运输,自走设备将可以直接开上海轮。

最后两种,是基于同一动力单元的油轮和散货轮,用于石油和各种原矿石运输。

油轮的设计是配合渤海海上油田的开发,而散货轮是为了西澳大利亚州铁矿石的运输,中国政府在二战期间获得了西澳大利亚州的所有矿场开采权,现在铁矿石在海岸边堆积如山,传统运力根本无法消化这些铁矿石的开采量。

中德两国经济,同时开始进入快车道,都在蓬勃发展,两国在1947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都超过了20%。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